學校特色說明

學校辦學特色

一、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

1.健全發展實務課程及多元學習

本校以培育學生成為業界優先選用之人才為目標,學生培育的流程由各系所課程設計及教學活動展開,積極導入顧客(學生、業界)需求,建立以校→院→系(所、學位學程),垂直連貫與各學院間橫向整合之課程架構,同時考量外部環境變遷及產業職能需求為導向來訂定學生應備的基本素養與專業核心能力,透過豐富的課程類型與多元教學模式,及推動跨院系的學分學程,鼓勵學生打開不同的專業視野與增廣學習寬度,以因應時代的需求,使學生所學符合業界所需,具備就業競爭力。

2.實習課程規劃、合作機構篩選、實習生權益保障及學習成效評估

為加強學生實作能力,使學生理論與實務兼具,且與企業界密切合作,協助學生增加實務經驗,本校訂有「學生校外實習辦法」並建置「學生校外實習系統(線上合約書)」,推動校外實習課程,除了針對學校發展重點規劃之外,亦可讓學生提早體驗職場,建立正確工作態度,擴展學校實務教學資源和增加學生就業機會,以減少企業職前訓練成本,儲備就業人才,並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及管理實務。另為強化學生校外實習成效,自99學年度起增加校外實習時數以符合教育部規定,透過完整的實習訓練與資歷,達成畢業即就業之目標。

3.培養學生通識及人文涵養

本校規劃培育之學生基本素養為「語文表達與資訊應用」、「人文關懷與美學涵養」、「建全心智與團隊合作」、「組織領導與人際溝通」。在此方針之下,通識教育學院更加細緻的開展出院能力指標為「語文表達溝通能力」、「資訊素養與倫理」、「藝術欣賞能力」、「同理心與生命關懷能力」、「邏輯推理與科學探究能力」、「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自我反思與實踐能力」、「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跨領域學習與創新整合能力」、「多元文化與國際觀」,就發展院能力指標進行相關課程規劃,並佐以非正式課程(活動)及特色課程規劃以提升學生基本素養。

4.提升教師實務經驗與實務教學能力

為鼓勵教師親近產業,擴增多元知能,提升自我實務能量,反饋教學及研發品質,提升教師實務經驗與實務教學能力,本校積極推動教師進行產業研習與研究,並於104年11月20日起配合教育部技職教育法第26條推動技專校院教師任教滿6年須至其專長領域合作產業達6個月以上研習研究或服務。

另為鼓勵教師發展多元專業,提升教師實務經驗與實務教學能力,提倡學術研究風氣,鼓勵教師研習,增進教師教學及研究水準,本校訂有「運用整體發展計畫經常門經費實施要點」補助教師參加校外研習、舉辦校內研討會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經費使用要點」補助校內辦理教師教學成長研習會。

二、產學合作與實務研究

1.學校推動產學合作

本校結合各系所之研究資源與技術,鼓勵教師投入產業研究,積極爭取政府及各公民營機構之計畫案,藉由產學合作方案提供業界所需之技術,運用實務經驗輔助教學及培養學生專業能力,促進其生涯發展。

2.健全教師與產業合作技術研發、從事應用實務研究及教師多元升等

為提升教師研究水準、建構良好產官學交流管道,鼓勵教師爭取產學合作及研究計畫案,以累積研究實務能量,訂定獎助機制、先期補助挹注、鼓勵多元升等機制等相關規範及獎勵補助措施。

3.學校推動產學合作及智慧財產成果及其應用效益

本校產學合作應用範圍及產業領域廣泛,各學院教師依其專業對應於關聯性產業,透過產學合作與廠商結合,落實產學創價。本校產學合作之成效特色乃以技職教育之目標為骨幹,透過「培育實務人才」及「提升公民營產業技術」兩個面向來鏈結地方產業。

為提升師生研發成果能量,本校制定了研發成果補助申請流程,並設立專利審查小組,專責審查教師及學生的研發成果發展性,確保申請的專利符合標準。每年規劃約100萬元經費,鼓勵校內師生就其研發成果提出專利申請,並進行知識產權的保護,旨在促進創新與技術發展。

4.學校推動創新創業、鼓勵師生研發成果產品化

本校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培育具創業家精神人才,同時串聯學校研發成果與產業需求,打造校園創新創業人才培育系統。致力於培育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制定雙軌策略以推動創新產業研發。為此設計了「跨領域創新創業」課程,結合業界專家的協同教學,讓學生透過實戰案例學習產品設計、行銷企劃、品牌規劃及創新創業的操作過程,以強化學生的跨域實作能力。

本校教師和導師推薦有興趣或適合創業的學生參加研發處與創新育成中心的活動,提供持續的創業工作坊和指導,輔導研發師生團隊將技術、設計與服務等研發成果轉化為新創公司,協助爭取各界資源與資金募集,實現「研發成果推新,實現知能創價理念」、「創新創業養成,營造校園創業氛圍」的理念,邁向「創意+創藝=創益」的創業之路,帶動校園創業風氣,進而帶動產業創新發展。

三、學生輔導及就業情形

1.推動產學攜手或產業學院等相關計畫,與產業共同培育人才,協助學生適性發展及提升就業能力

本校教學特色在培養學生具有操作技術與實務能力,所學與職場所需能無縫接軌,以具有就業競爭力。在產學攜手合作計畫的部分,因應政府新南向政策,配合新南向國家產(企)業需求,推動新南向人才培育計畫。另為解決產業缺工與高職學生以升學為導向之問題,與高職學校、產業界攜手合作縱向之進修管道,培育符應產業需求之技術人才,型塑兼顧學生「就學」與「就業」為基礎之教育模式,產學攜手打造教學與實習合作之平台,結合證照制度,培育技術人才能符應產業需求之人力的質與量。

在推動產業學院計畫的部分,對焦國家重點發展產業,以就業銜接為導向,與產(企)業共同培育優質專業人才,由本校與企業合作,對焦業界具體人力需求,由師生組成團隊赴單一合作機構進行實地服務或研究,以提升產學合作能量,使學生畢業後即進入合作企業就業。

2.提供學生取得專業證照或通過外語能力檢定

為加強學生專業技術,提升就業競爭力,本校推動「考證訓輔合一」制度,透過系證照課程、證照輔導班課程、證照考場設置等系統性規劃,強化專業技能與課程培訓,並建立證照獎勵機制,訂有「學生考取專業證照獎助要點」,以激勵學習動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技能檢定與專業證照等考試,對經濟不利學生也能減輕負擔,以加強考證動機。

3.建立畢業生長期追蹤機制,並將畢業生與雇主回饋意見納入課程

為健全學生職涯發展與輔導,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讓學生即早從自我興趣、性向、能力出發,進行生涯與職涯探索,培養正確工作價值觀,做好生涯規劃及大學學習的具體規劃,展現自我亮點,提升職涯競爭力。

為使課程規劃符合產業需求,本校邀請畢業生校友與業界雇主參與課程委員會,全面推動校、院、系三級教學品保機制,建立學習成效滾動式檢討與回饋透過實習系統彙整實習雇主滿意度問卷,進行統計及分析,並將分析結果於每學期學生實習委員會議回饋至各系所,做為調整系上教學方向或課程內容參考。此外,教務處調整核發實習鐘點費之方式,以達到實習合約、實習個別計畫書、實習訪視紀錄表、實習生問卷與雇主滿意度問卷調查之完整度。

4.協助經濟不利或特殊學生就學及就業輔導機制

(1)完善就學協助機制

本校以「學習取代工讀」的本意推動輔導經濟文化不利學生,以教學為核心之理念,落實輔導學生並提供經濟協助,安定學生於校的課業發展,同時兼顧學業及生活所需。自完善就學勵學金管理系統建置後,提升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申請便捷性以及學習資料繳交E化的系統性。建立完善補助機制,整合全校多元學習資源,推動學生課外學識培力以呼應課程所需;透過生涯職涯輔導引導學生未來就業發展,提高未來進入職場的就業實力;增進文化資本累積及建立社會責任。本校著力培養學生良好問題解決能力並重視職場穩定性及抗壓性,規劃個人特質輔導、跨領域學習、多元探索與全方位學習,增進弱勢學生自信心,創造畢業即就業的佳景。

(2)特殊學生學習輔導及就業轉銜輔導服務

本校由諮商與特教資源中心依據特殊教育法第22條規定:「特殊教育之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應保持彈性,適合特殊教育學生身心特性及需求」,辦理特殊學生學習輔導、職涯輔導活動與轉銜輔導服務。

另外,提供原住民族學生學習資源及學習輔導,以提升原住民族學生職涯競爭力。

四、辦學績效與社會責任

1.學校專任教師辦理及參與學術、專業活動

優質人力資源是學校治理及教學經營最重要的一環。學校期望教師能終身學習以掌握教育脈動,充實其教育專業。本校訂有「補助教師參加國際會議與校外研習實施辦法辦法」、「獎補助教師取得專業證照實施辦法」、「教師進行產業研習及研究實施辦法」、「教師教學服務成績考核辦法」及「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實施要點」等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活動獲取新知,以提升教師職能及展現教師專業成長能量,提供獎勵教師各項制度與運作,以提升教師教學品質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目標。

2.學生技術證照取得、競賽參與及獲獎

本校近年來在國際創新創意設計競賽中發光發熱,屢創佳績,然此成果之創意、設計、實作乃至於將作品商品化,如何讓學生深刻體認從中學習多元的知識與技能,以增進學生進入職場之就業機會。

3.校務及系所科評鑑績效、系所品質保證機制

學校為因應整體大學教育環境的激烈競爭及發展趨勢,創立校務行政及教學單位之自我評鑑制度,以每三年自評一次為原則,配合教育部政策變更,並設置評鑑資訊專區網站,以達成教學目標、持續精進校務、自我改善,追求學校的卓越及永續。

本校訂有完整的課程與產學合作法規,鼓勵師生進行產學合作、教師赴業界研習、學生赴企業實習,並將成果回饋課程設計,增強課程與實務的連結性。在教學及課程規劃上,除實務專題導入產業應用並推動學生校外實習,增加學生職場競爭力及順利與職場接軌,另遴聘業界專家協同教學,提升學生實務應用能力,藉由業界師資加入教學活動,逐漸強化核心專業課程,使課程更紮實。業界師資除提升學生之實務訓練,強化教學內涵外,協同教學的過程亦提升現有教師的教學知能,增進專業實務產學合作,增進校內教師教學成效,也透過業界專家與專任教師雙師共編教材教具,提升實務教材的質與量。

本校為技職高等教育的一環,專業能力的培育為各系所教學發展的重點,各系依照UCAN、iCAP或iPAS所公告的基準,至少實施一個「專業職能學程」,以符合產業脈動或學生考照需求,以優化專業核心知能、應用能力與未來職場就業力。每年評估學生學習成效並製作完整的評估報告,包含蒐集利害關係人意見,分析畢業生及企業雇主對學生學習成效意見(畢業生流向調查、校友就業滿意度調查、雇主滿意度調查),藉以研擬課程、教、學、輔導等之自我改善改善計畫,提升整體教學品質。

4.學校以自身特色長期耕耘,實踐社會責任,對在地區域或社會之貢獻度

本校於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前,即於93年8月1日成立NPO研究發展中心,進行大學社會責任相關之服務。藉由中心引介,由教師帶領學生,在協助社區改善生活品質的實務中,學習對社區的關懷,進而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期間亦藉由相關課程及活動,循序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相關作為。因應教育部自106年啟動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本校於該年度獲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試辦計畫,並於107年度全面展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109年度更擴大執行面向,積極向教育部申請並獲補助第二期USR計畫,持續執行與推動大學社會責任相關議題。

5.提升或維持就學穩定度

自新生入學開始,即協助學生訂定從入學到畢業之學習及生(職)涯發展計畫,落實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風氣之各項具體措施;然學生休退學人數比率及成因或有不同,如學業成績不佳、環境適應不良、學習動力低落、生活機能要求、經濟因素、身體狀況、興趣不符等;因此在提升學生就學穩定度的相關措施有生活經濟協助及生涯(職涯)與課業學習提升。

五、國際化

為配合教育部推動高等教育政策,並因應境內生源減少的困境,本校全面推動校園國際化,以「拓展境外生源、強化國際招生」、「提升外語能力、促進國際移動」、「增廣國際交流、推動國際合作」、以及「營造國際氛圍、建構雙語環境」四大構面為經,並以「境外招生」、「國際交流」、「提升學生外語能力」、「外語及華語特色課程」、及「

國際呈現」五大任務為緯,有效整合及發揮系所特色及資源,提供境內外學生優質化服務,營造本校校園國際化氛圍,促進本校與境外學校師生的交流與發展。

1.辦理國際學術交流及學術合作活動,或與境外大學實質交流合作或學術研究情形

在多元的國際氛圍下,為提升校內師生國際視野以及國際移動,佈局國際交流合作,資源加值共享優勢。本校規劃多元文化活動,塑造校園國際化氛圍,成為本校主要的國際化策略之一。持續強化型塑校園內國際化氛圍、開拓校園外國際化觸角、締結姊妹校、辦理國際校際交換生等,期能增進學生「溝通力」、「適應力」、「專業力」、「實踐力」;並積極辦理國際學術交流及學術合作活動。

2.強化國際交流,薦送優秀教師學生至國外研究學習之具體方案及現況

本校為積極推動校園國際化,每年選送學生赴美國、澳洲、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港澳及等國及大陸地區辦理見習、實習及交換生計畫,體驗各國教學風格,並尋求與當地學生互動交流、融入當地生活以培養學生國際觀;此外,每年辧理提升學生國際移動力的計畫,如學海系列計畫、高教深耕計畫申請,固定編列相關經費補助本校教師帶領學生赴海外見學、競賽及國際互訪等活動;優化鼓勵及輔導師學生開拓與國際接軌的實質教育交流,深化雙方互動及聯盟關係,並透過國際化學習互動機制、開拓學生全方位國際視野,儲備學生國際職場就業競爭能力。

3.提升學生國際移動力之具體措施

國際化時代來臨,學生要有全球化思維,因此,提升外語能力成為了提升學生國際移動力主要核心能力。為了營造雙語環境,鼓勵國際學生與臺灣學生學術交流,落實同儕學習方式,且能在雙語校園環境中培養學生溝通及自主學習並獲得身心均衡發展。透過各類語文輔導課程及活動,創造學生外語溝通能力,提升學生國際移動力並增進國際競爭力。

4.精進各院系專業職場外語課程-透過各院教師社群推動

為精進各院專業職場外語課程,透過各院成立專業職場外語教案設計教師社群,共同討論達成共識,同步有效推動,此外,為進一步推動各院完善專業外語課程,亦實施包含各院規劃專業外語提升輔導課程或講座、成立專業職場外語課程綱要及專業職場外語成效研討會議等,定期檢討評估調整策略及輔導機制,以持續深耕外語教學。